不生病的生活:好習慣能塑造健康的身體-習慣能改變基因   新谷弘實著

隨著年齡的增長,要修正已經養成的習慣更加困難。幼年時養成的習慣會深深紮根,並影響一個人的人生。因此,儘早養成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日本流行的幼兒教育,主張從零歲開始即展開右腦開發等促進智慧發展的活動,父母希望小孩在懂事以前就鍛鍊出精神集中力和思考力,但是對有關健康的問題卻不太重視。智慧的開發有益於未來的學業或社會生活,但我認為攸關健康的習慣能影響一個人的人生,是更基本的課題。即使長大後能進入一流學校就讀,如果身體不健康,還是無法享受豐富的人生。

 

日本與美國不同,健康意識的高低與社會地位不成正比。例如即使是大學教授或企業經營者,飲食都由妻子打點,健康則交給醫師,很多人連自己吃的藥名都不知道。由醫師的立場看來,大部分的人對醫學和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,遠不及他們的社會地位。

 

我認為人類的體質由兩個要素來決定,一是得自父母,與生俱來的「遺傳基因」,另一個則是自幼養成的「生活習慣」。

 

例如父母體內酒精分解酵素較少的人,他們的酒精分解酵素多半也不足。但是原本酒精分解酵素較少的人,如果經常喝酒,喝的量一點一點增加,肝臟能使用的酵素的量也會漸漸增加,使酒量提高。我們稱這種現象為「鍛鍊」,也就是說,酒量是可以鍛鍊的。

 

雖同為酒精分解酵素較少的人,小孩對酒的觀念會因父母是否具有「鍛鍊酒量」的經驗而改變。如果父母的酒量因為鍛鍊而增加,小孩就會認為自己也可以藉著鍛鍊而提高酒量。相對的,父母如果都不喝酒,小孩就以為自己的酒量不佳是得自家族的遺傳。

 

這雖然不是個好例子,我只是要藉此顯示利用相同的方法,可以將基因往好的方向改變。例如,家族即使與生俱有容易罹患癌症的基因,但父母如果注意健康,養成好的生活習慣,就可以避免癌症而長壽,小孩也能意識到:「即使繼承了容易罹患癌症的基因,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防止發病。」

 

承襲了父母「吃好的食物」「正確的吃法」「好的生活習慣」,推測下一代癌症遺傳因子可逐漸減弱。也就是說,繼承好的生活習慣,能夠改變基因。

 

例如,因為母乳不足而從小就餵食牛奶的小孩,與餵食母乳的小孩相比,容易出現過敏體質或腸內細菌不均衡等狀況,自幼年起健康就有一些問題。但斷奶之後如果注意飲食,養成好的生活習慣,中高年後仍可避免生活習慣病。反之,原來接受母乳的健康小孩,長大後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,嗜好肉類和乳製品,常吃有添加物的氧化食物,有可能不到四十歲就因心臟病發作而死亡。

 

基因是與生俱來的,但習慣可以靠「努力和意志力」改變。因此習慣的累積能使遺傳基因向正面和負面方向改變。大家務必記得,能幫助自己的「好習慣」,也可以解救你的下一代。

genesystw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